年仅25岁,话语不多,却看起来极其稳重,眉宇间展露着年轻人的朝气与睿智。大学毕业后,背起行囊,跨越南北,便扎根到了毛乌素沙漠这片黑乌金土地上。他就是综采一工区采煤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刘宗猛。
不忘初心,征程一往无前
“初到张家峁时,才发现与我脑海中想象的有天壤之别,并没有老辈人所说的脏乱黑,却见到了一个正在建设的智能化、现代化的千万吨级矿井”。回忆起初来单位报到时的情景,刘宗猛这样说。
2019年毕业,恰逢陕煤集团万人招聘计划实施,他便义无反顾地将简历投至张家峁。初来矿山都要从基层做起,作为大学生,他毫无怨言,从井下清煤开始,始终兢兢业业、严谨认真。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下井,虽是采矿专业出身,但刘宗猛内心还是免不了紧张。工作中,书本与实践并不能画“等号”,刘宗猛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不知“装备”如何佩戴,还是班长娴熟地教他整理矿服,帮他调整好了矿灯、安全帽、自救器。这一次的经历让他知道了想要做实践中的行家里手,还是要重新学习“从零做起”。
为让自己成为“全能人”,他从工作面的支架操作、工艺流程等不断去学习了解,遇到难题时,虚心向师傅及有经验的老工人请教,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中有梦,实干笃定前行
人有志,竹有节。凭着踏实能干的作风,2020年他被公司调整为掘进工区见习技术员,从工人到管理干部,职责的改变让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加班成为他的常态化。为提高自身能力及知识储备,他自费购买了采掘方面书籍,用空余的时间埋头苦读。
2020年5月,工区迎来了一项挑战,首次掘进半煤岩巷道。他连续加班制定措施,图纸都画了几十张。对于工作面顶板支护难的问题,他采用湿式打眼支护,确保顶板支护质量;面对工人作业难度大的困境,他率先冲在一线作业;为改善作业环境,他要求工作面开三道喷雾。在顺利完成半煤岩巷道掘进后,“在我们工区,刘宗猛他就是拼命三郎”,技术副队长李刚这样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轮岗转正任综采一工区采煤技术员,从掘进到综采,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从5212工作面的初采、复采、末采措施的制定到采煤工艺的探索研究,他从始至终奔跑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
脚下有路,切记行成于思
2021年,5211工作面临近末采,也是他所面临的一次挑战。由于5-2煤工作面矿压大、顶板来压频繁,在对以往经验进行总结之后,在工区管理干部开会决定后,决定在距停挂网线15米处调整工作面采高,以确保顺利。
在末采挂网期间,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坚守在工作一线,和全体一起职工在工作面摇绞盘、吊网。作为采煤技术员,通过现场实时观测,及时调整每班进尺及推采速度。在他的带动下,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被彻底点燃,仅用17小时便完成了15211工作面的顺利贯通。“刘宗猛的表现充分发扬了公司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区长王丰说。
作为技术员,他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组织工区职工开展岗位创新实践,带领10多名职工组成“创新小分队”。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实施了很多小改小革项目,先后完成了“马蒂尔辅助清煤装置”、“一种快速液压拔轴装置”等多项技术创新,为公司节资降耗作出贡献。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安全生产效率,更解决了设备在生产操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从一名大学生成为工区的技术骨干,刘宗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切,用一腔热血书写了自己的墨色人生。而他亦是张家峁人,亦在这方天地中挥洒自己的青春,奉献于自己深爱的煤矿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