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生,他为官为民,心系黎明百姓,调任徐州刚上任不久,黄河在澶渊的曹村决口,徐州地处下流,洪水奔临徐州城下,高两丈八尺,情况十分危急。苏轼挺身而出,指挥抗洪抢险。当城墙就将坍塌,人心浮动,有钱的人争相出城避难,苏轼立刻制止,认为“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将出城的富户又劝了回来。他从不自己而想,只求百姓安康。而如他这样的人古时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也有当代“共产党员身份永不退休的”杨善洲。
他是云南原保山的书记,他的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却很少呆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地里看过了,群众访过了,才回到乡上县上。
1988年,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而是回到家乡种树。有人说他傻,他却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百姓的承诺,因为工作关系没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后来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只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为官为人,是追名逐利的起点的开始,但是成为了地方官员就要心系百姓幸福,古时百姓尊称他们的大人为父母官,是因为真正心系百姓的人就如同百姓的再生父母引领百姓走向美好未来。
处庙堂之高,更应忧虑百姓安稳,不一味追名逐利,要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
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