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桑梓巨变,岁月如歌
发布日期:2024-08-23    点击量:786   作者:李小峰   来源:救护中队
字号: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归宿和港湾。在神木市南边距黄河不足三十里地的塬上,有一个小小的村落,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作为一名资深的80后,记忆中的故乡是贫穷积弱的是妥妥的无水、无电、无路的三无地带,煤油灯那微弱摇曳的光芒若隐若现,挑水扁担在肩头嘎吱嘎吱作响,雨后乡间土路沟壑纵横、泥泞难行这些情景仿佛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儿时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情景,母亲在一旁细心地帮我挑着灯芯,那微弱的灯光承载着我童年的梦想与憧憬。村里没有自来水,为了生活用水,乡亲们需要挑着担子到公里外的沟里去排队等候,那漫长的路途和沉重的担子成为几代人抹不去的烙印每到雨季来临,村里的唯一的通村公瞬间洪水肆虐崎岖难行,整个村子仿佛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一样。然而,生活虽艰难,却也充满了快乐。在那并不优越的条件下,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装满了我儿时的欢声笑语和珍贵记忆。

随着国家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年轻有为的父亲接过老村长的“担子”,怀着满腔的热情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决心为乡亲们改变现状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村里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通了电,告别了那昏暗的煤油灯时代;接着通了水,再也不用为了吃水而长途跋涉;然后修好了路,曾经泥泞难行的黄土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大道。从曾经的三无村变成了三通村,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更是新生活的起点。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故乡的风貌日新月异。曾经光秃秃的山逐渐变得青葱翠绿,曾经浑浊的水流也日渐清澈。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农村建设要求引领下,从脱贫攻坚到精准扶贫,一项项政策犹如春风拂过大地,让村里的乡亲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三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父亲作为村支书,亲眼见证了村里的点滴变化。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大事小情都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如今的故乡,不再是记忆中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落,而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农村。

我坚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的家乡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或许未来,这里会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高效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或许会有完善的教育和医疗体系,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乡亲们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或许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的思念和牵挂。我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能看到它成为和美乡村的标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