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热忱时,为期15天的“百人能力提升工程”新质提升班也圆满落下帷幕。回望这段充实的学习旅程,每一堂生动的课程、每一次登台演讲、每一场思维的碰撞,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见证了成长与蜕变。
晨间演讲中的理念扎根
连日来的晨间演讲,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四种经营理念”在各部门、各工区的生动实践。从生产一线的材料管控到职能部门的流程优化,从井下工作面的创新设计到销售端的品牌打造,不同岗位的讲述者用具体案例诠释着同一个真理:经营理念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指南。
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比如肖渭说:“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我们不会减少对安全的投入。”张永涛说:“支护材料都要算着用。”这些话语让我深刻体会到“成本管控”藏在指尖之间。十几天的分享,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当每个部门都在探索理念与实践的结合点时,这种全员参与的思考与行动,正是企业最宝贵的竞争力。
角色转变中的勇气与蜕变
通过参与新质提升班的各类活动,我在一次次角色转变中完成了蜕变。从轮值班长到晨间演讲,从“五和”故事会、课题汇报会中的主持人兼选手,每一次登台都让我更加从容。
作为“五和”故事会奋斗者说的主持人兼选手,我经历了双重身份带来的独特成长。作为主持,需把控全场节奏、衔接各环节,这让我学会了从全局视角统筹活动;作为选手参与演讲,我紧扣“五和文化”与奋斗精神,提前打磨讲稿、制作 PPT,在讲述奋斗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更在众人目光下锻炼了表达的感染力。最终获奖的认可,让我明白台下的每一份准备都不会白费。
每一次上台,都是一次对自我的突破。如今再站上讲台,我不再畏惧目光,反而能享受表达与互动的过程。这些经历教会我的,不仅是演讲或主持的技巧,更是直面挑战的勇气与掌控局面的底气,而这必将成为我未来工作中宝贵的财富。
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
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目标管理、创新思维、演讲与口才等主题,我收获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与技能。这些内容不仅与培训课程和活动紧密相关,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冯龙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深入讲解了目标管理的核心要点与实践方法。目标管理并非简单的设定目标,而是一个从目标制定、分解到执行、反馈的完整闭环过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目标管理是推动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钟卫国教授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授课中,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撑,这打破了我对传统矿业发展的认知,促使我从新的角度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此外,老师讲授的 Deepseek、豆包、Kimi 等 AI 工具,使我在写作、视频制作及 PPT 制作等方面更加高效便捷。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更强的数字化能力。
课题研讨中的认知与思考
在为期15天的小组研讨中,我们从最初课题的精心选题,到大纲的反复打磨,再到如今课题成果的初步形成,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八人小组的努力。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煤矿智能化转型下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的初步成形,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最初面对“人才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命题时,我们常常陷入“重技能培训、轻体系搭建”的误区。通过反复研讨,我们逐渐意识到:智能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人才能力迭代”与“文化基因重塑”的系统革命。例如,在讨论人才培养时,大家从“缺什么补什么”的惯性思维,逐渐转向设计“岗位能力画像——动态课程库——实战评估闭环”的全链条体系。这种思维转变让我明白,真正的人才保障需要与技术迭代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