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带孩子们去一家真实的照相馆,是一次触摸历史温度的旅行,那么,带他们走进电影《南京照相馆》,则是一场直抵灵魂深处的生命教育。当影院的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我带着两儿子来到了电影院,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忐忑——我不知道,这段沉重而温柔的历史,他们能读懂多少。
电影以一家名为“南京照相馆”的老店为圆心,缓缓展开了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南京浮世绘。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串联起了一个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坚守与别离。影片的节奏是缓慢的,像老师傅在暗房里冲洗照片,耐心地等待影像在药水中一点点浮现。
起初,孩子们是坐不住的。小儿子小声问我:“妈妈,怎么总是在拍照片呀?没有怪兽也没有超人。”大儿子则被影片中灰暗的色调看的摸不着头脑吃起了爆米花。我压低声音告诉他们:“别急,我们慢慢看,每一张照片里,都藏着一个故事。”
随着剧情的推进,孩子们渐渐安静了下来。他们看到了照相馆的老板,如何用镜头记录下新婚夫妇的喜悦、满月婴儿的啼哭、家族团聚的温馨。他们也看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板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张张珍贵的底片藏进墙壁的夹层里,为那些可能再也回不来的人,保留下最后的影像与念想。
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一个细节: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进照相馆,拿出一张六十年前的少女照片,请求老板为她修复。照片上的她,笑靥如花,身边站着一位年轻的男子。老人抚摸着照片,喃喃自语:“他走之前,我们就在这里拍的这张照。他说,等他回来,还要再拍一张全家福。”老板沉默地接过照片,用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在电脑上一点点修复着褪色的影像。当那张清晰如初、笑容灿烂的少女照片再次呈现时,老妇人浑浊的眼中,涌出了泪水。
那一刻,我感觉身边的大儿子也屏住了呼吸。他转过头,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带着思索的眼神看着我,轻声问:“妈妈,那个爷爷……再也没有回来,对吗?”我点点头,喉咙有些哽咽。所以这张照片,就成了老奶奶最最珍贵的东西,因为它帮她记住了最快乐的时光。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影院里一片寂静。我们没有立刻起身,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让思绪从那个充满故事的老照相馆里慢慢抽离。儿子沉默了很久,突然开口说:“妈妈,我想起来了。我们家也有一本相册,里面有爸爸小时候光屁股的照片,还有你穿婚纱的样子。那些照片也很重要,对不对?”我的心,在那一刻被瞬间融化。我用力地点点头,抱住了他:“对,非常重要。照片就像一个时光机,能让我们看到过去,记住那些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
回家的路上,我们讨论着电影里的故事。孩子们不再追问“为什么没有打斗”,而是开始关心“那个老奶奶后来怎么样了”,“照相馆最后还在吗”。他们开始理解,原来“照片”不仅仅是记录笑脸的工具,它可以是思念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