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
利剑高悬、正气长存、剑指四方、震慑常在 ——观《巡视利剑》后有感
发布日期:2025-09-30    点击量:20   作者:于嵩   来源:
字号:

“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当《巡视利剑》纪录片中这八个字以沉稳有力的旁白响彻耳畔时,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一声声发人深省的忏悔,将党内监督的“利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部纪录片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巡视“利剑”始终举头高悬、剑指四方、震慑常在,其强度、力度、效果更是前所未有,揭示了巡视利剑锋从何出、威力倍增的力量之源。该片以真实案例为镜,以纪法为准绳,不仅展现了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更让我深刻认识到:巡视,既是党内监督的“千里眼”,更是守护政治生态的“净化器”。

纪录片中,黄兴国、王珉、苏树林等“大老虎”的落马细节令人震撼。他们曾身居高位,却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方向,或搞“一言堂”破坏民主集中制,或搞利益输送构建腐败网络,直到巡视组带着线索、循着痕迹深入核查,他们精心编织的“保护伞”才轰然倒塌。印象最深的是辽宁拉票贿选案的查处过程,巡视组不被表面的“太平”迷惑,从一张可疑的选票入手,层层剥茧、深挖彻查,最终揭开了涉及数百人的腐败链条。这让我明白,巡视的“利剑”之所以锋利,在于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回避矛盾、不畏惧权势,哪怕问题隐藏再深、牵涉再广,也能凭借钉钉子精神一查到底。

巡视有决心,凝聚党心和民意。纪录片展示了巡视成为党之利器、国之利器,关键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基础在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在纪录片中,中央巡视组到了哪里,就用实际行动把党中央的决心与信心传递到哪里,让干部、群众充分信任党、信任巡视组。令人触动的,是巡视工作背后“人民至上”的理念。片中多次出现巡视组进驻后,群众纷纷上门举报的场景:有的老人冒雨送来证据,有的群众匿名提供关键线索,这些画面生动诠释了“巡视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在天津巡视期间,巡视组收到群众反映“河西区有领导干部违规建房”的线索,随即实地核查,最终查实了相关人员侵占公共资源的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巡视工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始终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监督与支持,是巡视利剑永不生锈的力量源泉。

巡视讲创新,让违纪违法现形。在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巡视能发现这么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巡视工作不断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针对腐败特点灵活调整巡视策略。从最初的常规巡视到专项巡视,从“回头看”到“机动式”巡视,巡视方式的创新让监督更精准、更高效。比如,“回头看”机制如同“杀回马枪”,让那些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的腐败分子无处遁形;“机动式”巡视则像“特种兵”,聚焦重点问题、精准发力,大大提升了监督的针对性。这些制度创新不仅体现了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智慧,更彰显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坚定信念——只有让巡视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才能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

巡视立长效,制度有保障。巡视实现全覆盖、经常回头看,释放出“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巡视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日益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巡视工作日益规范化、常态化。从先后颁布实施并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对巡视监督作出新规定,再到各项配套制度陆续出台,可以说,巡视工作的制度体系正在日益完善,将为巡视工作的持续发力提供制度保障。

观看完《巡视利剑》,我内心既有对腐败分子堕落的惋惜,更有对党中央铁腕反腐的敬佩。这部纪录片不是简单的案例堆砌,而是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它告诉我们,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而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防火墙”;它也警示每一位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否则必将被巡视利剑斩于马下。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仍在向纵深推进,巡视利剑也将始终高悬,我们不仅要做巡视工作的见证者、支持者,更要做廉洁自律的践行者、政治生态的守护者。让我们以《巡视利剑》为镜,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让正气长存于心中,让清风拂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