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百人能力提升工程”新质提升班||——在毛乌素沙漠上绽放奋斗之花
发布日期:2025-07-18    点击量:18   作者:朱涛   来源:
字号:

当井下的输送带承载着乌金在巷道中穿行不息,当采煤机的轰鸣奏响劳动美的赞歌,当智慧调度室的屏幕跳动着实时数据……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奋斗”都是最动人的旋律。作为一名企业文化员,我常常倾听不同岗位同事讲述他们与公司共成长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的底色,都深深浸润着“五和”文化的温润光泽。

从“个人”到“集体”,用汗水书写奉献

“奋斗不是一个人的冲锋,是一群人的并肩。”凌晨三点,综采一工区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机突发异响。已在家休息的机电技术大拿贺瑞,接到电话二话不说赶回工区,抓起工具包便奔向现场。寒风刺骨,但他的心是热的。“设备就是咱的饭碗,耽误生产可不行!”当他带着满身油污和疲惫,看着采煤机重新轰鸣运转,脸上露出的不是抱怨,而是如释重负的笑容。这笑容,承载着同事间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托付。

在公司,像贺瑞这样“有事您说话”的热心肠比比皆是。2024年9月,综采一工区职工家属突发重疾,全体职工在三天内自发捐款2.98余万元;老师傅王志鹏十几年如一日倾囊相授,为工区培养了大批人才,2名技师、3名高级工、10名中级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助力“中高考”“社区双报到”活动……这份流淌在矿工兄弟间的温暖和情谊,正是公司“人心和善”的生动体现,它如春风化雨,凝聚起守望相助的磅礴力量,让冰冷的巷道也充满了人情的温度。它告诉我们,奋斗的路上,从不是孤军奋战。

从“小家”到“大家”,用真情守护平安

作为无数为公司这个“大家”奉献力量的“小家”之一,吴迪一家是生动的缩影。2009年,吴迪作为第一批北移建设者,扎根公司一线20年。他秉持“以集体为重、以事业为先、以大局为要”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

身为煤矿工人,吴迪难以顾及家庭。繁重的家务、照顾老人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任淑珍柔弱的肩上。她明白只有“家庭和睦”,才能让丈夫安心工作。因此,她全力支持丈夫。在家是贤能的妻子、优秀的母亲、孝顺的儿媳,样样家事独当一面。

任淑珍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工作上也当仁不让。现在公司保洁员兼家属协管员,她深知矿工的艰辛。工作之余,她积极参与工会的家属协管宣教活动,常年为职工送平安、送祝福、送清凉,提供缝衣钉扣等贴心服务。夫妻二人,在张家峁这个大家庭中,用各自的方式为安全生产奉献着光和热,用真情守护着矿井的安宁。

从“平凡”到“不凡”,用微光照亮矿区

在公司,每个岗位都是奋斗的前沿。保安师傅熟记每位职工的面孔,食堂阿姨记得下井工人最爱那碗热腾腾的油泼面。而我们企业文化员的职责,就是将这些藏在安全帽下、工装兜里的故事,一字一句讲述给更多人听。

作为记录者,我曾问过许多同事。“在矿上奋斗,苦吗?”有人说苦——苦在零下20度仍需户外巡检,苦在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更多人说:“看着公司的路灯从稀疏到明亮,看着家里的日子因公司发展越过越红火,这苦里带着甜。”

这甜,是“矿区和谐”的温暖——公司开办暑期职工子女托管班,下井工人能在班前会收到妻子的微信留言;这甜,是“天地人和”的共鸣——我们的乌金温暖了千里之外的千家万户。原来,“五和”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它是奋斗者脚下的土壤;人和,就有了闯难关的底气;矿和,就有了稳发展的根基。当每个奋斗者的故事被看见、被珍视,这片土地上便生长出无穷的力量。

在这里,奋斗者从不止于“言说”。他们用掌心的老茧、用“北移精神”、用攀升的数据,在公司的年轮里深深镌刻下答案。所谓奋斗,是与矿山血脉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在“五和”的底色上,每个人都活成一束光,既照亮自己,也温暖同行者。而我的使命,就是做这束光的“反光镜”,让更多人看见,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本就是世间最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