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要塞与矿坑间的回响
发布日期:2025-08-23    点击量:26   作者:菅彬   来源:
字号:

八月休假的时候,我去海拉尔参加表姐的女儿婚礼,顺道去参观了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那天的呼伦贝尔草原褪去了盛夏的浓绿,晨雾中的海拉尔北山泛着青灰色的冷光。我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的入口处,望着那片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地下迷宫,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大学毕业在井陉矿务局实习时,退休矿工王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矿道岩壁的样子。"小后生,这石头缝里渗的不是水,是咱中国人的血。"两种相隔千里的岩层,在记忆中奇异地重叠在一起。

穿过纪念园广场上三座高耸的中、俄、蒙三国国旗,北山阵地的入口处立着一块警示牌:"地下工事恒温4℃,建议穿戴外套"。1934年至1937年间,13万中国劳工用血肉之躯在这片冻土下构筑了总长4000余米的"地下城市",如今开放参观的仅占五分之一。潮湿的通道墙壁上凝结着水珠,像无数只眼睛在黑暗中注视着来访者。导游指着一处狭窄的射击孔说:"这是当年张玉甫逃生的地方,他爬过七道铁丝网时,后背的皮肉都被刮烂了。"玻璃展柜里陈列的劳工遗骨上,还留着清晰的镐头凿痕——日军为保密,工程结束后将劳工分批枪杀,用铁丝穿透肩胛骨集体掩埋。

在地下医院的残垣前,我想起王师傅讲的井陉矿瓦斯爆炸。1940年3月22日,新井矿的瓦斯浓度早已超标,日军监工却逼着矿工下井。爆炸发生后,他们竟锁死井口,任由357名矿工在火海中挣扎。"那天天刚亮,南大沟就飘起了白幡,一条沟摆了四十多具棺材,都是十五六岁的娃娃。"老人口中的"白骨沟",如今是井陉矿区万人坑纪念馆的核心展区,4.6万具遗骸层层叠压,最深处达七米。

海拉尔要塞纪念馆的多媒体厅里,正播放着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的影像资料。画面中,德军援助的88毫米高射炮在苏军T-34坦克面前如同玩具。而在井陉矿务局的档案室,我曾见过沙飞拍摄的另一组照片: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军战士用篮球皮手套包裹双手,冒着电网的火花剪断铁丝。"那会儿咱矿工早就和部队接上了头,"王师傅比画着,"拉电闸的是老电工李师傅,他儿子前个月刚在矿难中没了。破袭战中,3000多名矿工跟着八路军上了山,他们用矿镐当武器,炸毁了14台德国进口采煤机。

两个场景在我脑海中交织,离开纪念园时,夕阳正将敖包山染成金红色。山脚下新建的和平广场上,孩子们在喷泉边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惊飞了草丛中的百灵鸟。这让我想起井陉矿南大沟如今的模样——当年的万人坑上种满了油松,每到清明,附近学校的学生都会来这里系黄丝带。

返程的火车穿越兴安岭隧道时,手机信号短暂中断。在那段黑暗的旅程中,我忽然明白这两处遗址给予我的启示:海拉尔要塞的钢筋混凝土再坚固,终究挡不住正义的洪流;井陉矿的煤层埋得再深,也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辉。就像王师傅常说的:"石头会烂,血痕不会。"当车轮重新驶入光明时,车窗外闪过一块路牌,上面写着:"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还有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