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莉萍老师《儒释道智慧与人生资本》的课堂上,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资本”。在这个信息随手可得的时代,知识早已不再是稀缺品,它成了一张基础船票,让你上船,却不能决定你的航向。而真正引领一个人走得更远、更稳的,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往往安静、无形,却真实有力。它关乎平衡,关乎内省,关乎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又如何看待世界。
无形资本 那些金钱无法衡量的竞争力
课堂上我不禁想起一个身边的例子:一个家族中的两个家庭,走向了不同路径。一个只看重金钱与算计,连回家看望老人都要计较“成本”;另一个虽不富裕,却真诚关怀、时常陪伴。结果,在孙子谈婚论嫁的关头,村里人更愿意为那家有温度的孩子牵线。
这说明什么?有些东西,无法用钱衡量,却深深影响他者对我们的信任与认可,这就是“无形资本”。它可能是一种教养,一种真诚,一种愿意为关系付出的心意。它不写在简历里,却写在别人看你的眼神里。
儒释道智慧 对应人生三大资本的文化根基
杜莉萍老师把人生资本大致分为三类:社会资本、思维资本与心理资本。它们恰好与中国传统儒、道、佛文化的智慧遥相呼应,儒家强调入世与关系,教我们如何构建“社会资本”;道家讲求顺应与平衡,帮助我们涵养“思维资本”;佛家重视内在修心与觉悟,滋养的是“心理资本”。
就像有人所说:“去佛家逛一逛,不管买不买,都有收获;去道家走一走,若有病,或许能找到一味药。”智慧不在于全盘接受,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从中提取适合自己的养分。
人生修行 在快与慢之间平衡
这是一个追求“快”的时代。但杜莉萍老师提醒我们,人生也需要刹车的能力。就像开车,不能只踩油门,也要懂得适时减速、转弯,甚至暂停。她举了任正非的例子,懂得灰度思维,接受黑与白之间的中间地带,其实是一种更深远的智慧。慢,未必是落后。有时候,它是沉淀,是反思,是为了更清醒地前行。
成长路上,没有人能独自成事。老师说得特别实在:要有高人指点迷津,有贵人给予机会;但同样重要的是,有小人的“监督”,他们的质疑与挑战,反而逼出我们的韧性与清醒。这不代表我们要欢迎伤害,而是要修炼一种能力:哪怕身处不顺,也能从中汲取督促自己向上的力量。
听课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一句话:“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无论是打坐、冥想,还是简单的清坐片刻,都是让我们从喧嚣中抽身的方式。知进退、懂取舍,本质上是一场内在的修炼,它不依赖外在条件,而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安顿内心。
这堂课于我,是一次启智,也是一次提醒。我未必全然明白所有内容,但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赛道,不在知识的重复积累,而在智慧的觉醒与运用。成功未必是惊天动地。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这就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实实在在的成功。而那条路,终究是向内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