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清风润心廉洁立行
发布日期:2025-09-03    点击量:70   作者:王雅琪   来源:
字号:

慢慢翻阅古今廉洁小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叙事,却以最朴素的坚守,诠释着廉洁的深刻内涵,更让我对 “廉洁” 二字的重量与温度有了全新的感悟。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哪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如果说东坡的廉洁是为官者的刚正,那么 “陶母退鱼” 则展现了家风传承中廉洁的力量。东晋名将陶侃年轻时曾任鱼梁吏,一次他将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陶母不仅原封退回,还写信告诫他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罐腌鱼或许是寻常人家的珍馐,但陶母却能清醒地意识到 “官物” 与 “私财” 的界限,用言传身教为儿子树立了 “公权不私用” 的准则。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廉洁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选择,而是家庭、社会共同形成的价值共识。良好的家风如同春风化雨,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出清正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社会风气的基石。

反观当下,这些故事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愈发凸显出其现实意义。在物质丰富、诱惑增多的今天,有些人被名利裹挟,模糊了 “公” 与 “私” 的边界,最终陷入深渊,而那些坚守廉洁底线的人,如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拒收红包的医护人员、秉公执法的司法工作者等,他们用一言一行践行着 “廉洁” 的真谛,成为时代的脊梁。这让我懂得,廉洁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高地,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行为准则,于公职人员,是 “权为民所用” 的担当;于普通公民,是 “不贪小利、不越底线” 的自觉。

读罢这些小故事,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更生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廉洁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藏在拒绝每一次不当利益的坚定里,藏在对待每一份公权的审慎里,藏在传承每一代家风的坚守里。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成为廉洁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唯有让廉洁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才能让清风正气充盈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廉洁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